中峰三時繫念介紹

中峰三時繫念法事全集(第一集)

鍾茂森 博士 主讲

  尊敬的各位菩薩,各位大德,大家好!我們今天一起來學習《中峰三時繫念法事全集》。這個三時繫念的法事在世界各地有很多淨宗的道場都在舉行,很多的蓮友們也參加過好多次,所以對這個法事也相當的熟悉,做得也非常的歡喜。凡是做佛教的法事,關鍵在於對於法事裏頭的這些文句要了解意思,做起法事來就能夠隨文入觀,這樣子得到的利益就很大,真的是冥陽兩利。師父上人在二00三年五月曾經講過這一部《中峰三時繫念》的法事。最近有不少的同修希望我用最簡練的語言,在最短的時間裏面,把師父上人講過的這一百一十四個小時的講演把它復講一遍。這個事情末學也跟師父上人請示,師父也很贊許。所以我們今天就一起來學習這一部法事。學習的目的是為了堅定我們求生西方極樂世界的信心和願力,從而也能夠提升我們念佛的功夫。

 

  首先我們來解釋一下這個《法事全集》的名題,名題是《中峰三時繫念法事全集》,我們先把「中峰」這兩個字簡單的介紹一下。中峰是人名,這是元朝的一位明心見性的大德,他是一位禪師,他的法名是上「明」下「本」,明是光明的明,本就是本末的本,中峰是他的別號。在記載裏面講他是杭州錢塘人,錢塘就是在錢塘江邊上,可能就是現在在杭州的蕭山。我有一個過去在昆士蘭大學跟我讀書的一個博士生,他就是蕭山人。大師生於宋朝的末年,出生在宋理宗景定四年癸亥,也就是公元的一二六三年,在十一月初二出生的,所以他是屬於宋末元初的人。他的俗家姓孫,他母親姓李,他母親在生他之前做了一個夢,就夢到一個老人手上提著燈籠來到她家裏,第二天就生了中峰禪師。所以我們想到中峰禪師也不是普通人,他是再來人。他出生以後,這個孩子的威儀、相好跟別的孩子不一樣。在記載中說,他剛剛會走路的時候就懂得打坐,才會說話他就懂得唱梵唄,梵唄就是佛教裏面的這些贊頌。他跟其它的孩子一起玩的時候,你仔細去觀察,他所玩的東西都是佛事,就是像佛門裏的法會這些事情。所以可見得這個孩子肯定前世也是一個出家人,而且是精通佛事,因此這一生也帶著過去生中的習氣,因為根本沒人教他,無師自通的,自己就會的,這就不是凡人。他的本跡因緣我們凡人不知道,是不是佛菩薩應化來的?這個很難講。

 

  大師一生大部分的時間都住在杭州的天目山。大師在九歲的時候他母親就過世了。他十五歲就萌發了出家的念頭,但是他父親不同意他出家,大師非常孝順,雖有出家的念頭,可是父親不同意,也就不能夠出家。他在家裏自己學佛修行,非常精進。家裏有個佛堂,他每天拜佛,燃臂供佛。燃臂就是在手臂上燃香,這是在家居士受菩薩戒的時候在手臂上燃香,出家人是在頭頂上。他發誓持五戒。每天都念《法華經》、《圓覺經》、《金剛經》。你看他,十幾歲的孩子,能夠這樣日夜精進,晚上都不休息,真正瞌睡的時候他用自己的頭去撞柱子,保持清醒,用這樣的方式來警惕自己。所以我們想想,自古以來像這樣子真正知道勇猛精進的人不多,像中峰禪師那樣,還沒有出家,十幾歲的時候已經有這樣的行持,為我們做出非常好的榜樣,真的是「學為人師,行為世範」。

 

  大師他家住在靠近靈洞山,也常常到山頂坐禪。到了二十歲,他讀禪宗裏面的《傳燈錄》,記載著禪宗一千七百則公案。這個孩子天分非常的好。有一天遇到了一個出家人,這位出家人叫上「明」下「山」,是明字輩的。我們想到他一定也是高峰和尚的徒弟,因為中峰禪師後來是跟高峰和尚出家的,也是明字輩的。這位出家人就帶著中峰禪師到天目山拜見高峰妙禪師,這是他未來的師父。這位高峰禪師在禪宗歷史上也是很有名的,當時也是元朝的國師。高峰禪師他門坎很高,他真正是得道的高僧,他看人就很不一樣。他一看到中峰禪師這個孩子就說不出的歡喜,馬上就說要給他剃度。中峰禪師跟他報告說,現在父親還不準他出家,所以暫時要回去跟他父親好好談談。高峰妙禪師就跟他講,行,你就回家跟你父親談談,希望他同意你出家。這是中峰禪師二十出頭的事情。後來禪師有一天在念《金剛經》,念到「荷擔如來」這個地方突然間就豁然開解,恍然大悟,大悟,還不是徹悟,但是他已經能夠一下子通達內外典籍。內典是佛經,外典是包括儒家、道家、諸子百家的典籍。他能夠一看就能夠通達裏頭的義理,這是智慧現前,這一年他是二十四歲。到第二年,他出家因緣成熟了,於是就跟從高峰妙禪師剃度出家,這個時候他是二十五歲,第二年二十六歲就受戒。到他二十七歲這一年,禪師有一次在天目山觀流水、觀瀑布,突然之間就有醒悟,就覺得有悟處。這個時候是他將悟未悟的邊緣,高峰妙禪師是他的師父,能夠觀出來,於是就點化他。當時民間正好流傳著一個訛傳,一個謠言,說官府要選童男童女。這個時候中峰禪師就問他的老師,說如果有人來問和尚來討童男童女的時候該如何?結果老師就給他應對說,說「我但度竹篦子與他」。這個竹篦子是古人用的梳頭的梳子,用竹子做的,它的齒比梳子要密。你看高峰禪師這個回答好像對得有點莫名其妙,中峰問,如果有人來問你要童男童女怎麽辦?他說那我就給他一把梳子。這些話都充滿了禪機。當中峰禪師聽了這句話以後,就豁然大悟,徹法源底,我們說他明心見性、大徹大悟。所以真正有道行的師父,點化弟子抓住機緣,一下子就觸動了他的禪機,打通了他的穴道,所以這個都是真正過來的人才能做得到。我們聽了這些話也真的是丈二金剛摸不著頭腦,只有那個開悟的人他自己知道,另外還有他的老師曉得。

 

  所以等到高峰禪師點化他以後,從此對中峰禪師就特別的贊嘆、特別的器重,凡是有人來向師父討教的,高峰禪師都讓中峰禪師來去給他解答。因為老師的這種器重,中峰禪師的名望也就愈來愈高,向他討教的人也愈來愈多。但是中峰禪師自己很喜歡清淨,他自己不願意做佛門裏面的執事,像住持、當家,這些他統統不想做,他喜歡自己住茅蓬,或者是到各個地方參學,生活非常的樸素、簡單。由於他老人家的這種德行,威望也就愈來愈高,所以當時蒙古人入主中國以後,建立了元朝,很多高官顯要都來討教,都非常的尊敬這位禪師。記載中有一段講到,說在元仁宗皇帝時代,那是公元一三一三年,這個皇帝是元朝的第四代皇帝,當時宰相就想禮請禪師,把禪師請到了宰相府裏面來跟他講,懇請中峰禪師出來做杭州靈隱寺的住持。我們知道杭州靈隱寺在宋朝的時候出了一位濟公活佛,這是相當有知名度的,也是在杭州可以說是第一道場。大家都推舉、都希望禪師出來任住持,但是禪師他辭謝了,不願意出來。雖然大家一再的啟請,但是禪師都堅決的謝絕。他說了幾句話真的非常的有意義,他說要做住持必須要有三種力,才不至於敗事,才能夠做得好。因為做寺院的住持,護持正法,續佛慧命,弘法利生,這個事情不是簡單的事情,他說必須具三種力,第一種叫道力,第二種叫緣力,第三種叫智力,也就是要這三個條件具足才可當住持。

 

  什麽叫道力?道力是我們真正有道行,明心見性就是道。中峰禪師非常謙虛,他說自己沒有道、也沒有智、也沒有緣,說自己沒開悟,真正要有道力的人,也就是對於世出世間一切法,我們說宇宙人生真相都通達、明了,能夠保持覺而不迷,所以他能在一切的境緣當中,不管是順境還是逆境,不管是善緣還是逆緣,他都保持心地清淨,一塵不染,他知道「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他曉得這個事實真相,所以他對於世出世法都不染著,在生活當中真的是隨緣而不攀緣,要有這種道行,那才能領眾。所以禪師為我們做一個好榜樣,說自己沒有道行,所以不能夠出來擔任住持,這是很重的一個責任。除了道力以外還要有緣力,緣力就是說法緣,我們俗話講的,要有人緣,你的法緣殊勝,人緣好,容易辦事,有很多人來幫助你,你就做起事來很順利,少操心。所以你看一個道場,特別是大道場,人很多,住眾多,這裏飲食起居都需要經濟的後盾,如果是人力、物力、財力艱難,大家在一起修行難免會有障礙。佛法裏講「法輪未轉食輪先」,所以大家一起修行,總得先吃得飽、穿得暖,有一個小房子能夠避避風雨,如果這些條件不能滿足,修行就有妨礙。所謂「身安則道隆」,物質條件並不需要富裕,能夠吃得飽、穿得暖,哪怕是粗茶淡飯,能夠果腹,這就足矣。除了緣力,禪師說還要有智力,智就是智慧,處理事情要有智慧,要圓融,如果沒有智慧,不能圓融,做起事來事情很難成功,而且會讓人生煩惱。禪師說這三個條件具足才能當住持。而最重要的條件就是道,道是體,緣和智那是用。禪師說,「有其體而闕其用,尚可為之」,就是有道力,而缺乏緣力和智力,勉強還能夠做得來,但是總是禪師講的,「化權不周,事儀不備」,這個做起事來總是不夠圓滿。但是如果說「道體即虧」,如果說沒有了道體,而只有什麽?緣和智,這就不可以去做,這沒辦法補救。所以弘法利生、續佛慧命這樁事情這是大事,如果做得不好那是要負因果的責任,這個因果很重。

 

  所以我們要了解禪師給我們開的這三個條件。有道力,這個緣也要讓它自自然然的成熟,不可以去攀緣,如果是起心動念去攀緣那就是邪知邪見。要知道,這個緣,特別是法緣,是前生所結的,那是自自然然成就的,並不是說我們這一生勉強的去找來的。你看看古時的祖師大德他們建立道場都是自自然然成就的,護持的人自自然然來的,並不是去攀緣來的,而且怎麽樣?拒都拒不了,他非得來修福,這種就是真正緣成熟了。祖師在這裏建立道場,教化一方,有很高的名望,也是實至名歸,並不是自己想貪名,要自己怎麽樣子提高知名度,這些搞名聞利養統統都錯了。所以一個真正修道人決定不會要這些,決定不攀緣,像中峰禪師為我們做出非常好的榜樣,他到底把這個靈隱寺方丈的職務給推辭掉了。

 

  記載裏面也記載了一段,那時仁宗皇帝當時也仰慕天目山中峰和尚的道行,好幾次想要召他來京城,約見他,但是禪師總是推說身體不好,不願意來見面,所以沒有去奉詔。所以你看看,像這樣的一些機會,一般人看到了,那真的是天掉下來的好事,去面見皇帝,爭都要爭著去。但是禪師拒絕。所以皇帝反而愈加的尊重、佩服他,就給他賜了一個封號,叫做「佛慈圓照廣慧禪師」,封他做國師。皇帝也特別送給他袈裟、送給他禮物,並且指示杭州當時的首長,政府的首長以及地方的官員為禪師護法,讓禪師在天目山安心辦道。這是禪師他的一些簡單的介紹,大家如果有興趣可以去翻閱中峰禪師的傳記來看,這確實是一位稀有的大德。

 

  他是在元朝英宗癸亥年,也就是一三二三年往生的,往生的歲數正好是六十一歲,一個甲子,他是坐著走的。這裏就簡單的把中峰和尚這位編集法事的作者介紹出來。下面我們介紹名題裏的「三時」,三時繫念這個三時是講三個時辰,這是講第一時、第二時、第三時。在印度時間分為晝三時、夜三時,它的一個時等於我們現在的四個小時;在中國一個時辰是兩個小時。在這裏它是指中國的時間,所以三時繫念做下來大約也是要六個小時。這是從狹義的時間上來講。深一步引申的意思,這是講用印度的三時,叫晝三時、夜三時,就是白天這三時、晚上這三時都要繫念佛號,這是講念佛晝夜不間斷、不松懈,這是引申的意思。

 

  好,我們下來看「繫念」,這個繫念就是繫念阿彌陀佛。你看這個念字,中國的文字意思很好,你看這個字就能夠體會意思。你看念字,上面一個「今」,下面一個「心」,這今就是現在,現在的心就叫念。所以不是過去的心,也不是將來的心,就在當下的心,心裏頭有佛這叫念佛。繫念就是念念不舍,念念都不間斷,從早到晚、從晚到早就一個念頭,念阿彌陀佛,除了阿彌陀佛念頭以外其它念頭統統都沒有,統統都放下。古人講,妄念一起的時候,馬上就要把念頭歸到阿彌陀佛上面去,「不怕念起,只怕覺遲」,這個念起就是妄念起來了,妄念是迷,一迷惑就會起妄念、妄想。那怎麽辦?要轉,轉得要快,馬上要提起阿彌陀佛。所以第一念是個妄念,第二念就提起阿彌陀佛,轉得是愈快愈好,這個心就繫在阿彌陀佛佛號上面,這叫繫念。所以如果能夠真正做到一心繫念,那麽這一生就決定能往生極樂世界。

 

  名題裏面這個「法事」,法是方法,事就是專求往生淨土之事,這是中峰國師為我們定的法本,讓我們能夠依靠這個方法來修往生淨土的事情。「全集」,這是講完整的一部會集本,我們現在說會集本。這個法事是中峰國師他編集的,這裏面的內容非常豐富,有贊頌,像香贊、贊佛偈等等,也有誦經,主要是誦《阿彌陀經》,也有念咒,像往生咒等等,也有禮拜、有開示、有懺悔、有回向,所以這個修法就很圓滿。我們在這裏學習這一部法事全集,因為各地的淨宗同修對於法事的儀軌都相當的熟悉,我們也把這個儀軌的部分省略掉,主要來介紹全集裏面的義理,經文開示的這些義理,重復的經文我們也省略,介紹一遍就省略掉其余。

 

  好,我們先看這個《法事全集》裏的第一段,第一段就是香贊,他用的是「戒定真香」這個贊。中峰國師在這裏他不用普遍采用的「爐香贊」,而在這裏首先用「戒定真香」這個香贊,他是有很深的意思。我們想到,大師一生教人註重德行,他當時的時期距離我們現在也有七百多年,當時他就感覺到佛門裏面也是世風日下,佛家的弟子真修的人少了,真正持戒的人少了,所以老人家在這裏就拈出「戒定真香」做為第一首香贊。我們從這裏體會老人家他的悲心,希望我們弟子能夠好好的持戒修定。這一生我們遇到佛法,特別是遇到淨土法門,真的是百千萬劫難遭遇的一次機會,可以出生死。要想在這一生成就,不再搞輪回,要往生淨土,必須要在戒行上下功夫。像我們師父上人常常提倡的,要紮三個根、紮四個根,要把《弟子規》、《太上感應篇》、《十善業道經》,出家人再加一個,《沙彌律儀》,要完完全全的落實、做到,這叫持戒。所以我們看到中峰國師他一生當中教學就是常常提醒大眾生死事大,不可以輕忽,要腳踏實地的修行,要把出離生死當作最重要的一樁大事來辦。「戒定真香」這個題目表法的意思就很清楚了,什麽是真香?戒定就是真香。絕不是說我們把香燃起來供佛菩薩那個香就是真香,不是,真香是戒定,由戒生定,由定開慧,這是對佛菩薩的真香供養。好,我們來看這首香贊:

 

  【戒定真香。焚起沖天上。弟子虔誠。爇在金爐放。頃刻氤氳。即遍滿十方。】

 

  我們先看到這裏。這「戒定真香」就是說我們在燃香的時候想到修戒、修定。這個香燃起來了,香煙往上升,『沖天上』。這是祈求感應,祈求諸佛菩薩、龍天善神加持。這個「天上」不是說在方位的上方,這也是表法的意思,它表我們恭敬之心,所以這個天上是指恭敬這個方位,那是佛菩薩所在的處所。『弟子虔誠』,「弟子」是修法事的這些大眾自稱,我們對佛菩薩稱自己是弟子,佛菩薩是我們的老師,佛法是師道、是教育,所以在教育裏面我們看到老師和學生這個關繫,所以我們自稱是弟子。「虔誠」,這是誠敬到了極處。印光大師講,「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誠敬就得十分利益」。在這裏的利益是感應,如果沒有誠敬,怎麽可能感應得諸佛菩薩?要把誠意拿出來首先要放下自己的煩惱習氣,如果有煩惱習氣就會把我們的誠意給障礙住。下面講『爇在金爐放』,這是講點香,在爐子裏點香,香燃起來了。『頃刻氤氳』,這是很快,這個「氤氳」就是香煙彌漫起來了。我們想到,這裏通常是燒檀香,燒檀香這煙升起來之後彌漫於空中。『即遍滿十方』,這「十方」是指十方三世諸佛菩薩。所以這裏,可見得他前面講的焚起沖天上就不是指方位,它確實是代表諸佛菩薩的處所,對應這裏,這個香煙遍滿十方三世諸佛菩薩的處所。好,我們再繼續看下面的文:

 

  【昔日耶輸。免難消災障。】

 

  這是一段公案,『耶輸』就是耶輸陀羅,她是釋迦牟尼佛還沒有出家之前的太太,他的妃子。釋迦牟尼佛成年以後,他的父王就為這個太子選妃,就娶了耶輸陀羅做妃子。相傳耶輸陀羅她的容貌非常端正,聰明智慧,而且賢德過人,所謂知書達禮。但是釋迦牟尼佛,還沒有出家的時候叫悉達多太子,他覺悟到生老病死之苦,決意要出家,以自度度他。他的父親不準許他出家,就跟他講,說我們家現在還沒有後代,你得給我留一個後代你才能出家,你一出家那我們這個家族不是等於斷了後代?釋迦牟尼佛,當時記載中說,雖然納妃了,但是毫無世俗之意,所以跟妃子沒有夫婦的行為。他父王這樣跟他講,他就指著耶輸陀羅說她已經懷孕了。當時耶輸陀羅聽了這個話嚇了一跳,結果她真的就懷孕了,六年以後生了兒子羅睺羅。因為羅睺羅是在釋迦牟尼佛出家之後你看六年才出世,就難免引起很多人的非議、毀謗,種種的謠言,讓耶輸陀羅很難堪。結果耶輸陀羅就發誓,她抱著孩子發誓說,這確實是釋迦牟尼佛的兒子,如果不是釋迦牟尼佛的兒子的話,那麽我們母子一起跳到火坑裏就燒死,假如我們跳到火坑裏面不會燒死,那麽這就確實證明羅睺羅是釋迦牟尼佛的兒子。結果說完以後她就跳下去,結果母子倆竟然在大火裏面安然無事,這個時候大家都相信了,於是這謠言就止息了。所以這是講戒定真香。這個事情當然有前世的這些因果,在這裏,香贊這裏特別提出為耶輸陀羅消災免難,『免難消災障』,這是講的這一段的公案(故事)。所以戒定感應就是這樣不可思議的,果真沒有越軌的行為,確實清淨戒行,得龍天護法的加佑。

 

  下面是三稱:

 

  【南無香雲蓋菩薩摩訶薩。】

 

  這裏講『南無』就是皈命、皈依的意思,這是梵語,翻成中文就是皈命、皈依,皈命、皈依『香雲蓋菩薩摩訶薩』。「香雲蓋」是比喻香煙升在空中結成一個寶蓋。「菩薩」翻譯成中文叫覺有情。「摩訶薩」是大菩薩。這裏講的香雲它也是表戒定的意思,所以香雲蓋就是菩薩,以戒定覺悟一切有情眾生,這就是香雲蓋菩薩,這些菩薩是大菩薩,所以稱為菩薩摩訶薩。菩薩沒有一定的形相,他是隨著眾生喜好的形相化現出眾生喜愛的形相來教化,所謂「隨眾生心,應所知量」,這是菩薩化身度生不可思議的境界。好,這是香贊,我們簡單介紹完了,下面看有一個四句偈的開示:

 

  【覺海虛空起。娑婆業浪流。若人登彼岸。極樂有歸舟。】

 

  這個四句偈內容非常的豐富,它所說的是宇宙、生命的起源。我們的宇宙怎麽來的?生命怎麽來的?簡單的頭兩句就給我們揭示得清清楚楚,後面兩句是教導我們回頭是岸,覺悟這個方法。我們因為迷失了真心,所以就『覺海虛空起』了。如何來出離?如何回頭?這是後面的兩句,『若人登彼岸,極樂有歸舟』。我們來細細的學習這四句偈。這個「覺海」就是性海,我們說心性、真心,這個覺海裏面本沒有虛空,覺海是人人本有的,馬鳴菩薩在《起信論》裏面講的,「本覺本有,不覺本無」,這本覺就是我們的自性,就是覺海,這是本來人人具足,現在呢?現在我們迷惑顛倒,迷惑顛倒,其實這是隨順凡夫的話來講的,自性本沒有迷悟,本來哪有迷惑顛倒?自性本來是覺的,叫本覺。凡夫好像是迷了,迷了以後會看到什麽現象?「虛空起」,這個虛空起來了,就產生了世界,我們的宇宙就隨之展開,我們說宇宙形成了。怎麽樣形成的?經上講,唯心所現,這現得太快太快了,一下子就起來了,佛法裏講一時頓現,就是現這個虛空法界是一下子起來的,那個速度非常非常的快。它沒有先後的次第的,它的速度用億萬萬分之一秒來講都太長了,它比那個億萬萬分之一秒還要短,在《楞嚴經》裏面跟我們講是「當處出生,隨處滅盡」,就是它一下子就起來了。當處就是現前,現前沒有遠近,就是沒有空間,也沒有時間,就是現前這一念,時間和空間都是我們凡夫的情執,不是個事實。你看現在科學家都曉得這個道理,愛因斯坦都說時間和空間是人類的錯覺。所以它是一個抽象的概念,沒有時間、空間。

 

  到底為什麽會有看到虛空,看到時間、空間,看到這些宇宙形成?佛法裏講這是因為迷了,所以原因在覺和迷不同,一念不覺的時候這就迷了,這一念時間非常非常短,就迷了,迷了以後虛空就起了,宇宙就變現出來了。這個時間有多短?在《仁王經》裏面佛給我們舉了一個例子,他講這一彈指裏頭有六十剎那,我們一秒鐘如果能夠彈得快可以彈四下,每一彈指這麽短暫的時間裏面有六十個剎那,這是個時間單位,一剎那裏面就有九百個生滅,這個是念頭的生滅。所以你想想一秒鐘有多少生滅?這是四個彈指乘上六十剎那,再乘上九百,總共是二十一萬六千次的生滅。所以它的速度相當之快,我們沒辦法覺察,這虛空就現前了。什麽人能夠看到這個一念的速度?佛經裏講,八地以上的菩薩,他真正看到了,因為他定功很深,在他這個大定裏面,空間沒有了,時間也沒有了,他看這個世間看到了真實相。真實相是什麽?就是《金剛經》裏講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所以它是個幻相,這個宇宙沒有真實相,統統都是幻相,幻相在一念一念的極短時間裏面在相續而已。而我們在這些相中起了妄想分別執著,這就是迷得深了。那怎麽辦?『娑婆業浪流』。所以迷了之後,這個娑婆世界六道輪回它就現前了,「業浪流」就是六道輪回,所以依六道輪回那是迷的更深了,那是在做惡夢。在這個夢幻泡影的境界裏面不能夠覺悟,而且做的夢還都是惡夢,是愈迷愈深、愈陷愈苦。我們凡夫就在這輪回當中迷惑、造業、受苦。

 

  如何能夠出離?後面兩句說,『若人登彼岸,極樂有歸舟』,「彼岸」就是覺岸,就是人要想覺悟,不再造業輪回了,要靠什麽方法?《大集經》裏面佛給我們講,末法時期要靠淨土成就,也就是念阿彌陀佛帶業往生極樂世界。帶業,大家要曉得,不是帶新業,是帶舊業,就是帶業的種子,但是不帶現行。所以如果我們的煩惱、習氣還常常現行,這個沒有把握往生。我們是有種子,但是能夠控制它,煩惱習氣不現行,這可以往生,這叫帶業往生。那個種子雖然沒有斷,但是它不起作用,這一句佛號把它壓住,所以一心繫念阿彌陀佛這就重要了。「極樂有歸舟」,這個歸舟就是比喻往生極樂世界這個法門就是救度眾生出苦海的船,這個船可以載著我們登上佛菩薩那邊的覺岸,從我們迷這邊的岸渡到覺岸,回歸覺海、回歸自性。這四句偈雖然只有短短的二十個字,可是意思極深極廣,可以說它把三時繫念的宗旨都給我們說出來。真正想要在這一生往生淨土,確實就是要一心繫念阿彌陀佛,能夠出輪回,一生不退成佛,這是開宗明義把法事主旨為我們和盤托出。下面儀軌上面講到,就開始念佛號,念到牌位之前,唱:

 

  【南無清涼地菩薩摩訶薩。】

 

  這是稱菩薩的名號,『清涼地』那就是極樂世界。接著就念《心經》,在這裏我們把《心經》的講解就省略了。後頭跟著有變食真言、甘露水真言、普供養真言,以及蓮池贊,還有回向偈,「願生西方淨土中,九品蓮花為父母」,這個回向偈。這些意思都非常的好懂,也是常常在法事中見到的,我們這裏統統省略不講。我們再下面看有一段超度的祈禱文,這裏有四句,這開頭:

 

  【法王利物。悲智洪深。普遍十方。冥陽靡隔。】

 

  這個『法王』就是指如來,在此地是指阿彌陀佛、毘盧遮那佛和釋迦牟尼佛。為什麽在這裏要說三佛?因為三尊佛代表法、報、化三身,毘盧遮那佛是法身佛,阿彌陀佛是報身佛,釋迦牟尼佛是應身佛,這法、報、化三身,三而一,一而三,全都是自性佛。「法王利物」,這個物是指九法界一切眾生。你看他這裏沒有講人,他講物,這是顯然他不僅僅是指人道,確實包括九法界一切眾生。眾生,所謂是眾緣和合而生起的現象,眾生裏面也包括植物、礦物,這是講一切自然現象,都是如來利益的對象,所以情與無情都是如來幫助的對象。『悲智洪深』,這裏是講諸佛如來用什麽來利益眾生?大悲大智。這個「洪」就是大,「深」就像大海一樣的,這講深廣無際。要利益眾生,只有悲,就是只有慈悲沒有智慧不行,或者是只有智慧沒有慈悲也不行。所以都得悲智雙運,慈悲與智慧都要有,才能夠利益眾生。所以慈悲、智慧都是性德,就是自性本來具足的德能。覺悟的人就大慈大悲,有大智大能。迷惑顛倒的人,凡夫,智慧、慈悲都迷失掉了。被什麽東西迷失的?是自己的自私自利,慈悲心變成了自私自利,所以自性中的德能都沒有辦法現前。自性的智慧變成愚癡胡塗,自性的慈悲變成自私自利,這是迷的現象。我們跟諸佛如來所不一樣的就是因為諸佛是悟了,所以性德現前,我們是迷了,性德不能現前。

 

  下面兩句講,『普遍十方,冥陽靡隔』,這個「靡隔」就是沒有障礙、沒有隔礙。這個「十方」是講十法界,這個是包含了十法界的一切眾生。「冥陽」在這裏是指我們現前在陽間還有在幽冥界的眾生,這是我們超度的對象,像我們過世的家親眷屬等等。我們看來冥界和陽界是重重隔礙,不能夠溝通,但是佛菩薩看來真的冥界和陽界沒有障礙,通的。為什麽不通?因為迷了,有分別、執著就不通了。好,下面講:

 

  【今蒙齋主恭為某某屆逢法會之期。】

 

  這個『齋主』就是這個法會的發起人。「齋主」發起這個法事他一定有特別的事情,特別的超度和回向。回向到底這個功德有多大?這是取決於參加超度法事人的那種虔敬之心,他是不是真能夠隨文入觀,是不是真能夠依教奉行。真正依教奉行,這法事勸我們求生極樂世界,他就真幹了,那麽他的功德就有了,這個功德可以超度亡靈。亡靈得多大的利益?《地藏經》裏跟我們講,能夠得七分之一,就是參加法事的人,他的功德七分之一可以給他,七分之六是生者自利的。所以這裏我們知道,我們所超度的亡靈到底能夠得多大的利益完全取決於我們自己,我們得到的功德利益大,他們就得的大,我們得功德利益少,他們就得的少,這是完全按比例的。所以做法事一定要認真,如果做起來有口無心、敷衍塞責,那根本沒有功德利益可言。好,我們下面看:

 

  【特請山僧登座。依憑教法。作三時繫念佛事。】

 

  這是特地禮請『山僧登座』,「山僧」這是主法人的自謙,謙虛的稱呼。這個『依憑教法』是根據、依據中峰大師在這裏編的《三時繫念法事》這個教法來做這個佛事。好,我們繼續看:

 

  【乃爾亡靈。遭此勝緣。自宜嚴肅威儀。來臨座下。恭聆妙法。一心受度。】

 

  這是講你們這些亡靈,對亡靈的稱呼,這些亡靈,我們說九法界的眾生,他們都迷惑,都需要超度,他不知道往生極樂世界的這個法門,我們在這裏就要把這個無上的法門介紹給他,這是『勝緣』,殊勝的因緣,我們講大事因緣。為什麽大事因緣?因為這一生能夠往生極樂世界,那就一生不退成佛。我們深深相信,這些眾生、這些亡靈他們過去生中都有善根,只要一啟發他,他就能覺悟,這一覺悟,當然這覺悟不一定是指明心見性,但是他能夠善根發現,一心一意的念阿彌陀佛求生淨土,那麽這個因緣就是無比的殊勝,真的是開經偈裏講的,「百千萬劫難遭遇」,這一生能夠出生死,往生淨土。

 

  『自宜嚴肅威儀』,這是講把自己的威儀嚴肅起來,這是真誠心表露。古人講「誠於中而形於外」,內心裏真正虔誠、恭敬的,外表一定是很嚴肅、很莊嚴。所以在法會當中,在受教這個裏面能得到多少的利益,全在我們恭敬之心。所以把儀表、威儀莊嚴起來,把這個心也恭敬起來。『來臨座下,恭聆妙法』,這是歡迎這些眾生來參與我們這個法會,恭恭敬敬的來聽妙法。『一心受度』,「受度」就是受教誨,這個度就是教導的意思,但是它比教導的意思更好,因為教導這是從因上講的,教學。他能不能夠得到利益?也不一定,要看他自己的根器,要看他自己的誠心。度這是從果上講的,也就是教學真的有效果,他有成就了。度是個比喻,好比是渡河一樣,從迷的這個岸渡到覺悟的岸,渡過去了。我們講三個層次,斷惡修善,破迷開悟,轉凡成聖,這都是度的效果。

 

  要真正受度重要的是要一心,一心接受教誨才能夠真正的把境界轉過來,才能真正得度。一心就是真誠心,在誠心裏面沒有二念,二念、二心就不誠了。你看清朝曾國藩先生給「誠」下了個定義,他說「一念不生是謂誠」。所以什麽是誠?一念不生,他只有一念,沒有妄念,他是一心,妄念統統都斷盡。在心裏面還有妄念,喜好的,見到順境起喜愛的心,見到逆境起瞋恚的心,這統統都是障礙一心的,所以都要把它放下,放下,一心現前。下面是爐香贊,我們把這個爐香贊的文一起念一念:

 

  【爐香乍爇。法界蒙熏。諸佛海會悉遙聞。隨處結祥雲。誠意方殷。諸佛現全身。】

 

  先念到這裏。這個爐香贊這是祈禱的意思,就像宗教裏面都有一個祈禱文,它以贊頌、詩歌的這種形式來表達祈禱,祈求諸佛菩薩感應道交,來加持這個法會。第一句是『爐香乍爇』,爐裏頭的香熱起來了,「乍」就是剛剛,剛剛熱,剛剛燒起來了,這煙就熏起來了。『法界蒙熏』,「法界」就是指虛空法界,這個是太大了。爐香贊裏講的,爐香的香氣剛剛起來,怎麽法界都能夠熏得到,是不是太誇張了,比光的速度還要快,法界是整個宇宙,哪能這麽快,是不是有問題?我們知道確實心念的速度比光的速度快得太多了,光的速度不能比。愛因斯坦相對論假設,說光是宇宙裏的最高速度,結果在一九八二年法國巴黎大學的一位物理學家阿斯帕克特他領導的小組證明,用實驗證明,有超光速的速度存在,證明光速不是最高速度,光的速度只是每秒鐘三十萬公裏。速度最快的是什麽?是我們的意念,念頭一生,馬上這個波動就遍及虛空法界。《楞嚴經》裏講的「淨極光通達」,淨就是清淨,清淨到極處了,這個光是什麽?心光,這個自性裏面的智慧光明通達了,可以通虛空法界。我們凡夫是妄念紛飛,想要通很難做到,佛菩薩的心清淨,真的是淨極光通,所以他能夠盡虛空遍法界的這個波動他都能接收得到,所以虛空法界裏面的任何眾生起心動念,起這些妄想雜念,諸佛菩薩統統都能夠接收得到,所以法界蒙熏是真的。

 

  『諸佛海會悉遙聞』,你看這裏講得很清楚,「諸佛海會」,諸佛菩薩在這虛空法界裏多得不計其數,太多太多了,他們都有能力接收,「悉遙聞」,都能夠接收到我們凡夫的這個心念。這個遙聞是隨順眾生講的,遙是遙遠。其實在諸佛菩薩的那個境界裏面沒有空間、也沒有時間,沒有空間就沒有遠近,沒有時間就沒有先後,時間、空間都歸一了。所以這一邊剛起念,佛菩薩馬上就應了,隨處有感隨處就有應。『隨處結祥雲』,這個「祥雲」這是講的器世間,諸佛菩薩他是智正覺世間,結祥雲是器世間。你看器世間和這個智正覺世間統統跟我們凡夫都能夠起到感應道交。江本勝博士,日本的學者,他研究水實驗就為我們證明,物質也能夠跟人的心念起感應道交的作用。他做的水結晶實驗,你看如果我們心念是善的,水結晶結構就很美,心要是惡的,不善的念頭,這水結晶就很醜陋,證明器世間也起感應道交。所以隨處結祥雲講的就是這個道理。所以水結晶,善的念頭去感,它就會起很美的圖案,這就是祥雲。怎麽個感法?誠意去感。『誠意方殷』是我們講眾生能感,要用真誠的意念去感得諸佛菩薩現身。這個感應的速度很快,你看「爐香乍爇」,這裏講的「誠意方殷」,這都是講的剛剛去感,以誠意去感,馬上諸佛菩薩就應了,『現全身』。這個『諸佛』不僅是包括圓滿佛,也包括法身大士,已經斷了一品無明煩惱,已經是圓教裏初住以上的菩薩,從圓教初住到等覺,總共四十一個位次的法身大士,統統都可以稱為諸佛,他們都能夠應一切眾生的感。下面是三稱:

 

  【南無雲來集菩薩摩訶薩。】

 

  這裏講的『雲來集』是形容諸佛菩薩無量無邊,像雲一樣統統都雲集到道場來了,無量無邊的諸佛菩薩都是應眾生的感來應化的。我們三稱這個『菩薩摩訶薩』,這是表示我們的誠意,懇切的啟請。這一段是用贊頌,佛門裏叫梵唄的這個方式把它唱出來的,這是祈禱文。下面我們看下面一段的祈禱文,是白文,用白話講出來的,這是主法和尚念的:

 

  【此一瓣香。根蟠劫外。枝播塵環。不經天地以生成。豈屬陰陽而造化。爇向爐中。專伸供養。常住三寶。剎海萬靈。】

 

  我們先念到這裏。這個『此一瓣香』,就是我們燒檀香,把檀香劈成一片片的。這個香代表什麽?代表我們的心香,這是我們虔誠、恭敬的心,這是心香,燃起這一瓣心香,它不是物質上的香。這個香,『根蟠劫外』,「劫」是時間,「根」,因為檀香是旃檀樹,這個樹的根,這也是比喻,比喻什麽?這個樹比喻我們的法身,這一片香是心香,我們的法身是「根蟠劫外」,也就是超越了時間,『枝播塵環』,這「塵環」是指空間,是指我們的虛空法界,這八個字講的意思就是超越了時間和空間。那是什麽?是我們的真心,是我們的法身香。『不經天地以生成』,我們的真心不是天地所生的,它從哪裏來的?是本具的,所謂自性本來具足。所以這個香我們就很清楚了,確實是自性中的真香,我們用這個真香來供佛。下面講『豈屬陰陽而造化』,「造」就是造作,「化」就是變化。這個香它是永恒不變的,是真心,是永恒不變的,有變化的就不真了。所以陰陽造作變化的那都不是真的,所謂夢幻泡影,那是假的,幻化的,是有生滅的,而我們的真心是永恒不變,不生不滅的。

 

  『爇向爐中』,這個是講表法,這一片香是燃在香爐裏頭,那個香是表示我們的性德,這「爐」是表示什麽?爐是表示法界,這個虛空法界我們都用我們的真香去供養。『專伸供養』,這是供養下面講的對象。首先『常住三寶,剎海萬靈』,這「常住三寶」是智正覺世間,這是佛、法、僧,這是講智正覺世間,「剎海萬靈」是講的有情世間跟器世間。所以你看一切世間統統包括盡了,我們統統供養到了,一個都不漏。所以我們唱這段祈禱文要生起這個心,隨文入觀,把這個心量就擴大了,真的是心包太虛,量周沙界。下面又特別的講到,我們來念念:

 

  【極樂導師。阿彌陀佛。觀音勢至。清淨海眾。悉仗真香。普同供養。】

 

  前面這個「常住三寶,剎海萬靈」已經把一切世間包含了,包括智正覺世間,這裏又特別來指出『極樂導師,阿彌陀佛』,還有『觀音勢至,清淨海眾』,這個特別提到這是有他的意思,因為這個三時繫念是勸導眾生專念阿彌陀佛求生淨土的,所以雖然前面有統指,這裏要特別指出極樂世界的佛菩薩。我們要供養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怎麽樣子供養?要依教奉行。所以要求生淨土要知道求生淨土要具備什麽樣的條件。《無量壽經》裏面講到,「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這是往生淨土的條件。什麽是菩提心?我們師父上人講了五個心,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這個心是菩提心。以真實的菩提心來供養,而且這個菩提心真的是盡虛空遍法界的。你看真誠心,盡虛空遍法界,清淨心,盡虛空遍法界,平等心、正覺心、慈悲心,統統是盡虛空遍法界。所以我們想要親近阿彌陀佛、親近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西方三聖,親近極樂世界的清淨大海眾菩薩,一定要懂得修自己的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的心,這是純淨純善的心,用這種心去感,那麽極樂世界佛菩薩就應。如果我們心裏面有一樁事情放不下,心裏面還跟別人有對立,甚至還有怨恨,這一些念頭夾雜在心裏,這純淨純善就破壞了,害了自己。所以讀到『悉仗真香,普同供養』,我們的心行要跟性德相應,這個真香就是性德的香光,用我們性德的香光來供養。供養,《普賢行願品》裏面教給我們七種供養,第一種就是如教修行供養,這叫真供養,這種供養叫修德,所以修德與性德相應這是供養。下面就三稱:

 

  【南無香雲蓋菩薩摩訶薩。】

 

  這個意思前面已經提到了,這裏就不再重復。這一段祈禱文完了之後,這個法事的序分就到此結束,下面就正式進入到三時繫念的法事,這是第一時法事。每一時的法事一開端都是念《阿彌陀經》,接著念咒,念往生咒。因為《阿彌陀經》這是告訴我們求生淨土的事相、理論、方法,要求生淨土必須依淨土的經論。我們在念經之前都要念三句:

 

  【南無蓮池海會佛菩薩。】

 

  這個『南無』就是皈命,『蓮池海會』就是西方極樂世界的這些佛菩薩。西方極樂世界有這個蓮池,在經上我們看到七寶池、八功德水,都是眾寶所成,池底都是用金沙鋪地,不是用泥沙,用金沙。這個蓮池裏面還有很多的蓮花,蓮花都放光,非常的莊嚴美好。佛告訴我們,十方世界一切眾生要發願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在阿彌陀佛的講堂前面的蓮池裏頭就會長出一朵蓮花,這個人如果很精進努力的去念佛,他的蓮花就會愈來愈長大,這個蓮花上還有他的名字,等到這個人因緣成熟的時候,阿彌陀佛就會拿著這朵蓮花來接引他。如果這個人退心了,他念佛念到一半就不想念了,不想往生極樂世界了,那麽這個蓮花就枯萎了。所以極樂世界裏面所有的現象都不生不滅,唯獨是這個蓮池裏的蓮花它是有生有滅,原因就是在這裏,這是跟十方眾生的感應,所以現出這種生滅相。所以我們自己要曉得,這一生最大的目標,最重要的一件事情,就是求生西方極樂世界,要拼命念佛,讓我們的蓮花長得又大又好,等我們臨命終時,阿彌陀佛就拿著這個大蓮花來接我們。如果我們自己不用功修學,或者修學裏面有夾雜,這個蓮花光彩就不好看,長不大。所以常常想到自己那個在極樂世界的蓮花夠不夠大,對這個世界不能有任何貪戀,貪戀是障礙我們蓮花的成長。極樂世界的蓮池德水都是自性變現,唯心所現。其實所有的大眾,阿彌陀佛、觀音、勢至、清淨海眾,都是自性變現的,所謂「自性彌陀,唯心淨土」。中峰國師在這個開示裏面跟我們講,「我心即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即是我心;此方即淨土,淨土即此方」。這都是告訴我們很深的真相,一般人學佛把自己跟佛分開了,佛不是我,我不是佛,極樂世界裏這是不二的。所以我們要懂得,娑婆世界與極樂世界是一不是二。為什麽會有二?這是由於妄想分別執著得來的,妄想分別執著本來沒有,一切無情眾生也沒有,器世間和智正覺世間都沒有,唯獨是我們有情眾生有妄想分別執著,而這個無情眾生和智正覺世間的眾生,佛菩薩是隨順我們的妄想分別執著,所以叫境隨心轉。懂得這個道理就懂得在心上下功夫,修我們的清淨心,把我們的意念修成純淨純善,這樣子蓮池海會就能現前。

 

  好,我們今天的時間到了,我們先學習到此地。謝謝大家。有講得不妥之處,請大家多多批評指正。